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Master of the Unexpected

Sigmar Polke, who will be featured at the Venice Biennale, in his studio in Cologne .

Master of the Unexpected, Conjuring the Mystical 

張佑生譯

在西格馬‧波爾克所有創作材料中,砒霜特別珍貴。
薰衣草油、流星塵、金箔和朱砂也是,這些都是他一再混合入畫的材料。最近某個下雨的午後,倒是晶瑩剔透的紫羅蘭色顏料讓藝術家出神。
進入他稱為夏日畫室的地方,位於德國科隆工業區附近像倉庫的住家後方,一座油布搭成的帳棚,畫家跨步走向三幅巨大畫作。都是為6 月10日開幕,大批各國觀眾前往的威尼斯雙年展而作。65歲的波爾克已將浸泡過亮漆的彩色纖維層層疊在畫布上,再塗上更多亮漆,然後是片片黑色透明纖維。

些微日光穿透帳棚,畫作散發出輕柔飄逸的光芒。 「一旦我刷上紫羅蘭的顏料,表面就會變成金色。」畫家邊說邊凝視這幾幅3x 5米的畫。「光一反射,畫就會變顏色。」
代表波爾克和麥可渥納畫廊簽約的經紀人戈登‧文尼克萊森插嘴:「紫羅蘭自文藝復興以來就有神秘的特質,總是讓西格馬著迷。」
波爾克是巫師、笑匠、哲人、靈視者,也是現今許多藝術家心目中的英雄,對策展人和收藏家深具吸引力。引人入勝部分原因是他對傳統油畫不斷求新求變,運用一大團或一小滴古老的物質,或以獨特手法將量產的廉價布料和素描的畫像並列。
當今沒有明確的藝術運動或風格主宰大眾品味之際,波爾克以意外大師著稱。他經常植基於古代神話、哲學和化學,藝術家和策展人說,他的作品看起來總有新意。75歲的藝術家約翰‧巴爾代薩里形容波爾克是藝術家中的藝術家,他解釋:「一個次級藝術家拿他任何一步去用,都能闖出一番名堂。」
波爾克這些日子的任何作品,幾乎都有收藏家和美術館館長排隊蒐羅。一組黑白畫作今年二月在曼哈坦年度藝展的雞尾酒會亮相,十分鐘賣光。
他的魅力部分來自他深居簡出,不像傑夫‧昆斯、達米安‧赫許或村上隆汲汲營營維繫個人電影明星般的魅力。波爾克迴避眾人目光,捍衛個人隱私。他好幾個月不接電話,或不讓訪客進入畫室,是出了名的。
但在文尼克萊森敦促下,畫家同意讓一位記者在威尼斯雙年展前進入他的畫室。經紀人表示:「我覺得這幅畫是個里程碑,而且需要解說。」
波爾克說,為雙年展準備的畫源自一些明確的理念,不過,是在他實驗下以神秘方式演進而來。「觀念與素材會合就是如此,」他用德國腔英語表示:「你看見你要什麼,但你必須下工夫畫,而結果總是不同。」
他總共為雙年展創作七幅抽象畫,在傾注亮漆的表面塗敷、弄乾,花了兩年時間。畫作共同名稱是「時間軸」,將在雙年展裡成為義大利館招牌展的核心,叫做「用感官思考,用頭腦感覺。現在式藝術。」
如同他的畫,波爾克的解釋不見得容易條分縷析。他指指一幅畫,透過故意抹上的一層灰,上面可以看見他的指紋。「這類畫述說許多故事,」他說:「指紋像罪犯的指紋,是讓你心生畏懼但也是你想觸摸之物。」
他說:「對我而言,圖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去觸摸的人類行為。」整個春季,他大部分時間花在後院畫室,完成威尼斯雙年展的畫。只有一幅畫含有人類圖像:一排孩童往下盯著一個模糊的影像。圖像是一張放大的毀損幻燈片,波爾克在一處墓園發現,將其投射在油畫布上再著色。
一如以往,波爾克認為,威尼斯雙年展的觀眾將會努力詮釋他的畫作。但他補充說,連他都無法從自己任何作品中摘選出一個單一意義。 他說:「一幅完成的畫,是合幾百萬個印象而成的一個印象。」

關鍵字句
欣賞藝術總免不了探究作品意義,但有時會流於望文生義。曾有藝術家刻意推出全黑、全白的畫展,逼迫觀賞者脫離「作品是什麼」的窠臼,將關注焦點轉移到作品如何形成。


文藝理論家蘇珊桑塔格的名著就叫《Against Interpretation》(反對詮釋)。
因此,紐時周報介紹德國當代藝術家波爾克,細數他創作用的材料,像砒霜(arsenic)、薰衣草油(lavender oil)、流星塵(meteor dust)、朱砂(cinnabar)、晶瑩剔透的紫羅蘭色顏料(a pure, crystallized violet pigment)等。

畫家創作手法也詳細介紹:將浸泡亮漆(soaked with lacquer)的彩色纖維層層相疊(layer upon layer of multicolored fabrics)在油畫布(canvases)上。 或是將各種材料並列(juxtapositions)。不僅是擺在一起,而且是將不同事物並列。例如小說裡面寫實和超現實情境並列:the juxtaposition of realistic and surreal situations in the novel.

本文標題稱波爾克為Master of the Unexpected,譯為「意外大師」,因為他的作品似乎永遠求新求變(always seems new),同時也因為他捍衛私人隱私(guard his privacy),往往數月不接電話或見訪客。他的畫作也因此成為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招牌展(signature exhibition)的核心。

比較起來,畫家對作品的解釋反而不多,而且抽象,被記者認為和他的畫作一樣難以條分縷析(parse)。Parse原意為語法分析,引申為針對某物進行拆解,鉅細靡遺的分析。因應畫布特性,在本文可譯為條分縷析。簡單說,就是「理解」:I simply couldn't parse what you just said.

畫家認為觀眾將拚命(strain to)詮釋畫作意涵,但他無法提供答案。同樣是努力,work hard在本文因為和維持名氣聯用,不妨譯為「汲汲營營」。動詞片語strain to有使出吃奶力氣的意味,像是去唱KTV,非要點首高過自己音域的歌來唱,結果得拚老命,高音才唱得上去:I really had to strain to reach those top notes.

其實,藝術的創作(poetics)與詮釋(hermeneutics)並非勢不兩立。所謂「反對詮釋」,反對的也是對藝術作品制式僵化的反應,並非反對所有的詮釋。

畫家在威尼斯的主題展名稱:用感官思考,用頭腦感覺(Think With the Senses-Feel With the Mind),顛覆日常習慣的認知,出人意料,不正是欣賞藝術的樂趣?

1 則留言:

Solomon 提到...

來灌水囉^^~不論遇到什麼事情,希望妳都能勇於面對唷^o^ Solo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