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這部「2012」的心得

昨晚和男友去DVD租片,男友選這部,他推銷說好看,因我沒看過只好選這片看看吧,我對劇情來說並沒有抱太多的期待,但是看完電影後,心中五味雜陳,我想這才是電影想要傳達給我的東西,電影描述因為太陽的異常活動,導致地球核心產生異常的變化,造成地殼開始變動,美國的地質學者發現了這樣的情形,而查覺事情其實沒那麼簡單,正好應驗了古馬雅的預言,世界即將面臨毀滅。衛視電影台播放是大家熟悉「明天過後」曾播放很多次,2012這部電影就是「明天過後」的導演,拍這部片的導演拍過作品中,有幾部可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如:ID4星際終結者,也正好都是人類面臨滅絕危機的片子,除了聲光特效之外,內容也很好看,背景場面實在太壯觀了!視覺媒體隨科技越來越發達,應不輸阿凡達,不過共同點是對人性...似乎都有揭穿人性的貪婪,人人都有為他人犧牲的準備。


片子一開始從印度,美國的科學家(以上照片人物)發現太陽的變化,造成地球核心溫度升高,因此地殼也開始變脆弱,然後地球就要毀滅了,雖然是部科幻電影,編劇還是對發生災難的原因和結果有一定的交代,由於"微中子"發生物理及數量上的變化,導致地球核心的溫度升高,所以地殼開始變軟,到處發生地震,也因為地殼變軟,地球變得更圓,所以海水平均分佈在地球表面,也使得在影片的最後主角們是搭著「方舟」逃生的...流浪在海水中


為了拯救地球上的人類,科學家跑過去找的是貪戀官職又怕死的政府高層(以上照片人物),商議如何拯救人類文明,科學家也乖乖地研究世界末日什麼時候要到來,而沒有想到自己是否能坐上逃生的方舟,貪戀官職又怕死的政府官員除了幫自己都留好座位之外,也利用這個大好的機會,跟全世界的有錢人敲竹槓,一張票十億歐元,算你有10億,您要坐嗎?


男主角度假度到一半,被美國陸軍因為侵入黃石公園裡禁止進入的區域裡而被留置質問(差點逮捕),留置之後除了見到地質學家之外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查查證件,哈拉兩句,意外發現地質學家正在看他那本只賣了422本的小說,再見亞蘭提斯.地質學家問了男主角一個大家看完這部電影都會想問的問題,在面臨重大災難的時候,你相信人性會如此無私嗎?男主角的回答恐怕也就是編劇兼導演的回答,有人說我天真,有人說我太理想,我了解導演兼編劇的想表達給觀眾們的想法。男主角的前妻在超市遇到地殼崩裂的小型災難,趕快打電話給前夫(男主角),叫男主角趕快帶兩位小朋友往災區回家...男主角乖乖把小孩送回災區


男主角還沒離黃石公園之前,過夜的時候,遇到一個瘋言瘋瘋語的怪記者(以上照片人物的左者),怪記者蒐集了許多與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資訊,也跟著美國陸軍到黃石公園觀察地質的變動,男主角當然把怪記者當作是瘋子,但他後來聽到看到的都正好跟怪記者所說的一樣,也讓男主角不得不相信,世界末日真的要到了~~








逃亡中,飛往中國...




所有人都準備逃離的時候,美國總統(上面照片人物)捐出了他的座位給科學家,為了對人民負起使命感,而留在白府,而不逃走,這是一個高尚的決定。美國總統和人民受難時,待在路地上的最後結局就是被航母K到。


這是「方舟」內,最後終於該上船的都上船了,門也關好了,船也開動了,準備前往地殼變動後的新陸地,眾人這時才赫然發現這船是Made in China,沒錯啊!
這是山寨版的「方舟」!






科學家的團隊其中一位夥伴最先發現地球就要毀滅的證據的科學家,和老婆、孩子(上面照片人物),逃走往仍在印度某高原上,跟老婆小孩一起看海嘯,飛機都沒來接,來不及逃,只好面對「世界末日了」...


雖然故事在劇情的構築上並不算創新,但是看完這部電影我心裡有著滿滿的感觸,雖然我不認為2012會發生什麼樣事情,但是看完這電影,確實會改變我一些生活上的態度,人真的很渺小,能預料或是阻止的事情十分有限,沒人能預料5年後甚至是10年後的自已或是世界會發生怎樣的事情,更何況人類的生命也是相當的短暫,放寬心去生活也許對自已來說也是好的,不斷的追求某些事物而讓自已不開心,我想到死前是一定會後悔的,您看過2012這部電影了嗎?

by Marian 2010.7.30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機場裡的小旅行/一個個充滿失落、渴望與期待的旅人剪影



我逛政大書局時,本來對於要不要買這本書感到有點遲疑
怕買到一本平平無奇的書
結果在東方剛好看到已經有這本書
我就借來看了,決定買了。

這本書內容:
他,不過是一位作家,卻讓我們重新體驗了我們進出機場時所遺漏的太多鏡頭與畫面。但作家,若非自已珍惜老天賞賜的特殊才具,而能透過獨特的眼光與筆法,深掘出世人所不能觀察,或觀察後無法探入領會,或領會後卻不能細緻傳遞的「真實世界」,那麼作家頭銜,又有多大的意思呢?
每個地點都承諾著不同於我們既有人生的生活型態。我們一旦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羈束滞悶,就不免嚮往這些遙遠的地點。
-----------------------

雖然第一次出國在高中時,自己並沒有出國很多次
機場對我來說始終有種莫名的吸引力
就像一個掙脫的象徵 與現在的生活大大的切割(新的接觸)
在每一次出關的歷程中 都會處在一種雀躍的狀態
期待目的地能夠給我滿載的喜悅
這時觀察每一個旅人的表情也是一種樂趣
想像對方的終點在哪裡?看起來是什麼樣的旅人?
但當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一段時間後
才會發現原來路過任何地方 轉過多少機場
最後所想望的心情卻是最簡單的「回家」
這本書所寫的 就是這種許多短暫停留在機場的情感及故事

像是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 
作者看到了許多情感的起落
裡面有著與親友重逢的激動難耐 或是離別的依依不捨
而在貴賓室裡流連的時光
則讓他聯想到財富與社會地位映照在機場內的縮影
以及基督教對人之價值的思維

感到耳目一新的觀點 該是旅行與生活的關聯了
他認為如果只是一昧地將旅行視做一種逃避
用來暫時脫離辦週期性的乏味生活
而把快樂寄託在一棟被棕梠樹圍繞的木造小屋上
那麼等到假期結束 
拖著行李箱降落機場入境大廳時
渡假所擁有的愉悅與體悟便只會遺落在海關的入口
沒辦法為接下來的生活灌注「新的養分」
因此旅行的浪漫情懷絕不該與生活各自獨立
反而應該是同時存在於兩者之中的轉換
很難不佩服作者的腦袋在許多事物上的連結力
表面看起來天馬行空 卻又在許多細節上似乎絲絲入扣
另外身邊的攝影師亦盡職為他捕捉在文字之外
那些只有鏡頭能說的故事
因此還有許多如行李提領處及停機坪等看似生硬的地方
以及機場裡工作人員一成不變的生活
也都經過作者的筆觸而生動了起來。

by Marian 2010.7.20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舒國治:為什麼我不羨慕有錢人

在我做青少年時,不知道什麼叫做有錢人。因為那時世面上不大看得到這件實物。也不見人談有錢人這個、有錢人那個等等這類話題。至於在更小的孩童時代,同學們互相以言「啊,我們家好窮喲」為慣用語,為甚至某種自豪語。也偶說對方「你們家好有錢噢」為諷刺語。

總要到了八、九十年代之交,許多人把有錢的符號都全盤放上了檯面,說擁有多少多少身家,吃一頓飯花多少錢,開多少錢一輛的車,每一季要去巴黎添購名貴衣飾,這一下我發現這個飄渺的字眼「有錢人」真實存在了。

然後近廿年,「億」這個字,也真真實實出現在各個地方,它不再是個經濟學的抽象性字眼了。近廿年太多太多的有錢人在我們面前經過,在飛機場與我們錯身,在有些吃飯喝茶的場合同我們隔鄰而坐。

假如你教了一輩子書,退休了,理過一點財,買過幾戶房子,終於積蓄了六、七千萬台幣,那你只是守成的環境寬裕之人,不是本文說的「有錢人」。

我曾看過一些有錢人,普通的有錢人,總有個幾億吧。他們的生活,引起我極大的研究興趣,因為他們的才學、他們的時間、他們的享樂、他們的社交,全部皆為了處置他這幾億。

正因為觀察了他們這種生活情態,我才知道為什麼不少人(雖未必多,卻仍不少)包括我,不羨慕有錢人。

某甲坐了飛機回到台北,與他的醫生約了,談一談健康。因為他意識到他的有錢,於是不甘心身體活不夠。活多些,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自己的富。除了醫生,還和兒子開會,算是料理某塊地產,同時儘量避開稅。再與前妻講定某件協議。他剛發現了一家大飯店,他樂意入住,又聽說了一家高級餐館,他準備考察一或兩次。便是在這家餐館的飯桌上,我發現了有錢人的一小部分過日子內容。

席間他接電話打電話說的事項,他談及近日在國外遊歷的觀感,又問到「何時要再去京都,若湊巧,我想同遊」,見餐廳女經理談吐不俗,更多搭訕了幾句,再加上這一頓飯裏面菜餚的諸多話題,總之,我愈發篤定這位有錢人日子過得不好。

他看似每天都在花錢,都在享樂人生,都在發展玩的情趣與精雅度,實則他的腦筋皆在醞釀如何賺下一筆大錢,皆在忙於規劃,忙於布局。他的玩,只是維持一個外觀,只是洗腦自己:「我是多麼的懂得享受。」(所以我才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啊!)

甚至他是花上一輩子的才華在鑽研賺錢(如同武俠人物在鑽研武功一般)。所有他的敏捷才思,思的是錢。所有他的風趣談吐之富極創意,談的是錢。有的女子欣賞他,傾倒於他,但交往了一陣子,他漸發現女子對他的錢有過多的關注,便開始疏遠。

所有他的精於穿著,穿的是錢。所有他的精於吃食,吃的是錢。他並不穿衣服,他穿錢。他並不吃飯菜酒水,他吃錢。也難怪某次一大夥人在席間談某些沒有名氣的衣服、與沒有名氣的食物,他一點也搭不上腔,頓時感到無聊之極。

所有他的廣博見聞、深遠遊蹤,其豐富吸引人、其繁華令人羨者,但全部仍是圍繞著他最心繫的錢。他以這些罕有的經驗(如深入非洲蠻荒、住在土人搭的土胚草棚之高級旅店),終只是闡述他賺錢的優異度。而不是享受他的非洲深刻旅遊。毋寧更像是:為了說明他賺錢委實太成功了,故而更要到非洲受一受蠻荒跋涉之苦。

這種賺錢哲學,竟是有些自虐快感似的。


文/舒國治 20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