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s Are Happy, but What About the Fish?
樂遊水族館 可知魚樂否? 王先棠/譯
水族館愈受遊客歡迎、愈引人入勝,支持者愈要求館方加強教育與鼓勵民眾投入自然保育,而批評者也就愈擔憂水族館實際上已成了垂死海洋的迷人替代品。
2005年11月開幕的喬治亞水族館尤其雄心萬丈,至今已吸引450萬人參觀。它建造了世界最大的水族箱,以展示世上最大的一種魚:體長可超過20公尺,但人們對其瞭解甚少的鯨鯊。
生物學家警告,他們還無法解釋這種外皮有班點的生物為何喜歡沈到水下1000公尺,甚至更深的地方。而就連一個造價高達三億美元的水族館,也沒辦法讓牠這麼做。不過水族館行政人員回應道,館中四尾鯨鯊是從每年有捕捉限額的台灣漁民手上買來,才沒有成為盤中飧。水族館有了牠們,研究人員就可以近距離觀察。
但是今年1月尚在青春期的鯨鯊勞夫死了。
為回應抗議聲浪,喬治亞水族館館長兼執行長傑佛瑞‧斯瓦納根在亞特蘭大新聞憲政報上撰文表示,鯨鯊展覽開啟了遊客的「情感與理智」,在遊客與動物之間建立了「特殊聯繫」,也激勵民眾保護瀕危的海洋環境。
批評者指稱,水族館產生的影響正好相反:仰賴精密科技的展覽變多了,讓真正的海洋顯得可有可無。
興建喬治亞水族館並將它送給亞特蘭大的Home Depot共同創辦人柏納‧馬可斯甚至保證,喬治亞水族館比大自然還好,給魚兒一種悠閒無慮的生活方式。
他在開幕典禮之前說:「這就像入住麗池卡爾登飯店。如果你問牠們想不想回到海裡,你覺得牠們會說什麼?牠們會說:『你瘋了嗎?』」
勞夫死亡過程的細節多少透露了鯨鯊的生活不如想像中舒適。水槽經過化學藥劑處理之後勞夫就不再進食,因而被館方強迫餵食數月,這顯然是水族館通行的做法,就連海馬這種小不點生物也不例外。
斯瓦納根寫道:「我們研究科學,有時候從死亡學到的,和從生存學到的一樣多。」從勞夫的例子看來,我們可知牠是因胃穿孔而死,這很可能是餵食管造成的。
某些科學家認為,從人工飼養的動物身上取得的知識,主要用途就是改良飼養照顧的品質。
水族館可能讓魚兒日子難過,卻為人類不僅能控制自然,還能改善它的樂觀想法提供了溫床。不過,2005年金潔‧史特蘭德在喬治亞水族館開張以前於「信徒」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卻記錄了水族館與嚴重受損的生態系統的關係:加州蒙特瑞灣水族館蓋在老罐頭工廠街上,如今這些工廠也因為沙丁魚漁獲枯竭而棄置。位於西華德的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大半營運經費來自「艾克森瓦爾狄茲號」油輪漏油事故調解基金。
在亞特蘭大,喬治亞水族館的咖啡簡餐廳只賣具備永續性的海鮮食品,你離開水族館的時候也可以把門票與地圖放進環保回收箱裡。史特蘭德女士寫道:「這其中的含意是,真正要緊的是個人行動,而非企業責任。」
野生生物保育協會研究所負責監督紐約的動物園與水族館,此機構的公共研究主任約翰‧弗雷澤說,這類論調與他親眼所見的情況沒有關係。
他說:「很多人希望動物園與水族館在倡導環保議題上能夠更積極進取。」然而社會學家發現,義憤填膺並非唯一能激勵人的因素,還得有情感與認知上的聯繫才行。 與活的生物接觸,才是行動的催化劑。
弗雷澤說:「關愛就從這個地方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