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左營勵志新村

左邊招牌是爸爸開旅行社,早己遷移別的地方



2006年4月搬離我的故居
至今滿一年又3個月..
因為我非常念舊,很懷念我的故居
對「左營勵志新村」有很深的情感
媽媽還沒生我前,跟爸於民國58年搬進入「左營勵志村村」
當初這房子外觀是用磚砌成的
我喜歡屋子紅瓦磚牆的質感
覺得磚是台灣紅其中一種能令人最安靜
經30多年,紅磚牆外觀改建為鐵架,以利方便擺好多的盆栽
有一次發生是,盆栽裡的玫瑰花被偷的事情,回憶蠻有趣
提到眷村,大家總是想到那些簡陋的平房
還有操著外省口音的軍人老爸
及村子中央的那個籃球場
眷村很多戶
來自各省的老長輩
各省的習俗、各省的不同美食
眷村大概是台灣最特殊的群聚現象
隨著時間或許政治因素
眷村及其所代表的台灣文化正逐漸消失
不管保留或消失
因為我非常有幸在這麼一個環境裡面成長
全台灣的眷村大都是這個樣子
眷村對我來說,就像娘胎一樣
就是一個大家庭,不像一般大廈或公寓互動感覺這麼冷淡
全中國三十五省的人都聚在一起
等於是一個中國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的交流中心
很難說得清楚
也就是這樣,眷村就變得有趣
因為隨時都有新鮮事發生,能玩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尤其是過年時每家每戶都燃放長串的鞭炮,此起彼落,真刺激
眷村的發展隨著老一輩的逝去而衰敗
回到眷村,會覺得那是一座死城
但即使如此,還是很多老人寧願待在眷村裡
眷村那些伯伯、阿姨們,是比親兄弟姊妹更親的人
也是他們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互相慰藉互相照應
他們可以聚在一起相互取暖
這是他們不願離開眷村的原因
然而眷村改建已是不得不進行的工作
看著陪著自己長大的「左營勵志新村」時,不知道拆除日期,心中還是充滿不捨
現在把紀錄下來讓我們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

慢慢看就知道眷村第一代的人是怎麼來的住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裡
大家如何共生、共存
瀏覽照片紀念我成長的故居─左營勵志新村257號
非常感謝大表哥(家銘)拍照紀念

Marian寫於2007.6.10

3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你好,我也是眷村小孩,很巧的是原來我們那麼近,我們家是住在259號。在網路上搜尋勵志新村無意間發現你的網誌,你知道嗎?眷村預計今年11月底就要拆除了,真的很不捨,我跟雙胞胎妹妹正在計劃為即將要摧毀的家園留些什麼,http://www.wretch.cc/blog/nadette
這是我們的部落格,希望能夠與你ㄧ起討論。

趙媽媽的大孫子 提到...

那你們都是住二巷,我外婆家以前是住一巷山邊16號,鼓山路前那個賣公車票的不知道還在嗎?








SKY 提到...

想跟你打聽一個人, 她叫王美文,從小也住在勵志,讀國際商工,年紀60年次,有個哥哥大她2歲左右,時間久遠也不知道如何找她,如有任何訊息可以麻煩記信給我嗎? chenlin1124@gmail.com